首页 菜谱 分类 食材 百科 资讯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男性 > 男性保健

毒物即剂量科学解读致癌名单

导读:多年来,国内媒体只热衷于传播一个简单的结论,即某某物质被列入“致癌物质”名单,但少有人潜心解读一下这个名单,给公众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毒物即剂量科学解读致癌名单

科学解读,从“手机成为致癌物”说起

关于手机辐射是否致癌,有过太多的争论,这种争论持续了20多年。

此前主流的看法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201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手机定义为“可能致癌”的物品,原因是其与神经胶质瘤有关联。

毫无疑问,这条新闻一出,让不少民众感到恐慌。然而,世卫组织这份非结论性的评估报告受到了无线电制造业的嘲笑。国际无线联合会在一份声明中讽刺说,这家世卫组织机构“做了无数的评估,在过去还给腌菜和咖啡做出过类似的结论呢。”

那么,到底如何来看待这份报告,它是否值得我们恐慌呢?

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来说,“可能致癌”与“致癌”不是一回事,但许多媒体不懂这个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就将这份世卫组织的报告直接误读为“手机致癌”,这种误读又被人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那么,把手机列入“可能致癌”名单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卫生组织这份新报告仍然夹杂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研究人员也承认,将无线设备和脑瘤联系起来的证据是“有限”的。对于其他种类的癌症,则“没有充足”证据。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手机致癌”。

简单地说,普通人可以这样理解世卫组织这份报告这些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使用手机和神经胶质细胞瘤发病之间存在微弱的关联,目前来看,过度使用移动电话导致脑癌的证据非常薄弱。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