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生态失衡通过对黄褐斑皮损区菌群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皮损区暂住菌如棒杆菌及产色素微球菌明显增加,尤其是产生褐色、桔黄色的微球菌增加显著。还发现,适当的温度能促进产色素微球菌产生色素,并增加菌量。皮肤正常菌群的改变使皮肤定植抗力(机体对外来菌在某部定居的阻抗力)降低,以及细菌之间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干扰现象减弱,因而使其它产色素微球菌大量繁殖,并与表皮粘附、结合,它们产生的色素超过皮肤局部的自净能力而被皮肤吸收沉积于表皮内。不同温度培养的产色素微球菌其产色素情况有显著差异,35c时产生的色素比20c时明显增多,这也可能是黄褐斑在春夏季色班明显加深,而在冬季色斑明显减轻或消失的原因之一。4、血清酶及微量元素通过对48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过氧化脂质(lp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检测与血液流变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lpo、sod和gshpx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日晒对血清酶学指标无明显影响,而对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提示黄褐斑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关系密切,可能与血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的增加有关。对黄褐斑患者血清中zn、cu、fe和mg的含量的分析,结果发现,怀孕的黄褐斑患者血清zn值高于孕期非患者,孕期及非孕期黄褐斑患者血清cu值均升高,孕期黄褐斑患者血清fe高于未孕非黄褐斑患者,血清mg在孕期有无黄褐斑患者均较未孕非患者为低,认为微量元素的改变与黄褐斑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已证明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形成黑色素的能力与铜离子的数量成正比,血清酮水平升高使皮肤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色素沉着增加而发生黄褐斑。
5、遗传通过研究发现,30%~47%的黄褐斑患者有家族史,miguel报告28例男性黄褐斑患者中的70。4%有家族史,有人发现一家两代中有6例黄褐斑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4例。有人报告25例黄褐斑患者中有家族史者8例,占32%。这些均支持黄褐斑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