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囊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历史文献中无此病名。但关于本病临床特征的描述,历代文献不乏记载。因其排出的精液为红色,故中医称之为血精。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云“此劳伤肾气故也。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室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血证》曰“精道之血必自精宫血海而出于命门。盖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凡劳伤五脏,或五志化火,致气冲任动血者,多以精道而出。”为了明确病位还指出“病在小肠者,必从溺出。病在命门者,必从精出。凡于小腹精泄处觉有酸痛而出者,即是命门之病也。”为了强调肾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少年天癸未至,强力行房,所泄半精半血,少年施泄无度,亦多精血杂出。”
综合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成因与下列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