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菜谱 分类 食材 百科 资讯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 > 健康饮食

饮食养生需注意的两大禁忌

导读:”指出常人“不食饮七日而死”的原因是“水谷精气津液皆尽”,说明饮食是化生精气津液的原料,而精气津液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如果长期处于过饥状态必将造成疾病发生。

饮食养生需注意的两大禁忌

长期饮食过饱对人体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损伤内脏,还会损伤气血经络,唐代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太饱伤神饥伤骨,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致膨胀损心肺。”

饮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能力,会造成食积不化,进而变生诸证,儿童可见食积化热,酿成疳积,表现为食欲不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哭等症。很多家长总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吃饭不好,营养不良,好发脾气,其实有很多是长期过饱形成的疳积。金元时期的名医张从正有一句育儿名言“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饮食不宜过饱。成年人长期饮食过量,阻碍肠道气血运行,可形成痢疾或痔疮。在疾病的恢复期食量更应该控制,否则会引起“食复”,即大病之后,进食过量或食用不消化食物,引起余邪复燃,旧病复发。

遇心爱之品则多食,不喜之物则少食是人之常情,但需掌握尺度,心爱之物若恣食无度也会损伤正气。《养生四要。卷一》说“凡有喜食之物,不可纵口,常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可也。苟不知节,必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克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为辟为满为痛。”提出饮食过饱不但可以以其气味之偏破坏体内阴阳的平衡,而且还可以影响脾胃传化形成胀满疼痛等病变。《医学正传。卷一》对饥甚饱食造成疾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谓“或问饥甚方食,而食反不运化,多为呕吐吞酸等证,何也?曰饥不得食,胃气已损,脾气已伤,而中气大不足矣。遇食大嚼,过饱益甚,是以大伤胃气,而为内伤等证者多矣。”由此可见,即使在极度饥饿的状态饮食也不宜过量。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