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理论对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和“血瘀”,并研制成中成药,如复方青黛丸,克银九,消银散,乌龙丸等,均有一定效果,但在临床应用时常常不加区别,而是根据药房有何种药物就统用某种中成药,因而效果也不甚满意。部分患者服用上述中成药后胃部不适,近年来某胸科专家遇到数例银屑病患者服用“乌龙丸”后发生乳糜胸的情况。因此,中成药治疗银屑病也必须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由于银屑病被认为是“顽癣”,采用“以毒攻毒”的治则,在一些中药丸和散剂中含有重金属铅、汞或砷等,服用后银屑病皮损确实有明显的效果。但停药后不久就反复,长期服用后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我们曾报道一例患者5年中间断服用含坤的中药“灭癣丸”,共计万余九,共服砷化物10余克。逐渐引起慢性砷中毒,发生皮肤鳞癌,最后鳞癌转移内脏,无法挽救而死亡,实谓可惜之极。
迄今为止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多达数百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其效果如何,难以下结论。近年来银屑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例如江苏省泰州市1984年调查银屑病患病率为0.141%,1996年调查为0.244%。由寻常型银屑病转为异常型银屑病的病例明显增多,例如昆明医学院张某分析了1994年一1998年住院治疗的28例特殊类型银屑病患者,其中24例原患寻常型银屑病,因治疗不当而造成红皮病型或脓疮型银屑病。因此,从总体看,既往的治疗干预并不成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对银屑病的心身疾病属性认识不足,用现代医学模式观点分析和对待银屑病患者的力度不够。而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机械地针对某一环节用药,顾此失彼。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广告效应,正面知识反面利用,如利用“偏方”、“特效”的幌子,在中药粉末中混入白血宁、地塞米松等,虽可获得急功近利的效果,但引起银屑病治疗上的更大困难。因此,要搞好银屑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银屑病的心身疾病属性,必须努力实施现代医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